联系我们

脑科学论坛探讨类脑计算机遇

2019-07-01

2019627-29日,国际智能计算机大会在深圳召开。在29日“脑科学”分论坛上,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副院长龚启勇主任医师、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永鸿教授、上海科技大学胡霁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孙毓忠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张元亭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赵地副研究员,围绕人工智能脑科学研究、类脑计算机等方面应用做了分享。

龚启勇主任医师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脑影像应用的最新应用——精神影像。借助人工智能和多模态成像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解决传统磁共振影像“看不见、非定量”难题,并指出,通过发现脑部结构异常和功能结构异常,可以实现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重大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早期干预与个性化诊疗。

田永鸿教授分析了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所谓的传统优势,指出 “算法薄弱、算力孤岛、数据孤岛”是摆在眼前亟须解决的三大问题,并提供了相关建议。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发展重大基础设施鹏城云脑的整体布局、发展历程以及应用实践情况。

胡霁研究员介绍了在缓解压力的神经机制上取得进展,借助先进的神经环路研究技术和转基因小鼠模型,首次揭示了应激反应的重要室旁核CRH神经元可以被奖赏强烈抑制而缓解压力,促进了对“痒并快乐着”的神经环路机制的理解。这些最新发现可以为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策略制定提供指导。

孙毓忠研究员分析了类脑计算机发展现状、趋势、机遇,总结了目前类脑计算机OS设计中面临的理论模型、程序执行模式、资源调度模式、学习能力与自我演化、验证方法与技术理论等五大挑战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研究建议。

张元亭教授从健康工程的角度做了人工智能促进心脑血管健康发展的报告,结合研究统计的病例数据,指出目前健康工程的重点应该是“防”而不是“治”,应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推动“8P”来实现全民健康工程事业的发展。

赵地副研究员重点介绍了类脑计算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分析如何借鉴人脑视觉信息处理规律,在类脑计算的硬件实现和软件算法等层面进行优化改进,进而实现计算耗能、计算进度和计算效率等方面的提升。

2019国际智能计算机大会会期3天,期间举行了15个专题论坛,包含近百个专题报告。国家超算深圳中心同中科曙光、信诺公益一道承办了本次大会。

 

(内容未经演讲者审核,如有出入,责在报道者。)

诚聘英才
友好链接
业务咨询及参观访问:0755-86576085    0755-86576086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笃学路9号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  ©2014-2020  粤ICP备10220126号